近年来,宁夏日益成为广受关注的葡萄酒产区,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省级“葡萄酒局”,被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吸纳为观察员,发展可谓迅速。然而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哪些风险?如何把几十个酒庄加以引导与规范,避免出现无序列的状态,再走其他产区的弯路?
2014年5月,宁夏开始对产区内的列级酒庄、优质葡萄酒企业建立葡萄酒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涵盖种植、酿造、运输、营销全过程,引发业内热议。2007年以来,张裕、长城、王朝及保乐力加、轩尼诗等陆续入驻贺兰山东麓,出产的葡萄酒在国际多次获得葡萄酒投资机构关注……近几年,贺兰山东麓成为宁夏产区核心的葡萄酒发展地带。无论外来品牌入驻还是当地官方支持,都推动着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发展。
在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葡萄酒研发中心负责人、国家葡萄酒评委郭阳看来,相比之下,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在资金和政策层面都给予了葡萄酒大力的支持与扶植。
据业内人士透露,2013年宁夏产区大概有60几家酒庄,到今年已经超过100家。2013年,宁夏方面甚至还进行了葡萄酒列级方面的探讨,并且为此专门召集业内专家开展研讨会,不过,最终只设置出第五级别的葡萄酒评判标准。相关专家表示,之所以只有第五级,大概是有关方面觉得其葡萄酒的质量还不足以达到更高的层次。尽管只是个开始,但这样的分级讨论在国产葡萄酒领域俨然要给其冠上先锋的标签。这不得不令人联想到被世人看做葡萄酒圣经的1855年波尔多五级庄分级制,从这个角度来看,宁夏产区在意欲提高葡萄酒酿造品质、规范管理葡萄酒产业上,无疑花费了许多心思与努力。
宁夏产区葡萄树病害少,环境相对干净,葡萄成熟度高。然而宁夏产区严重的冻害会造成葡萄数量减产乃至葡萄树的死亡,这也是令当地种植商头疼的问题。另外,土地政策又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中国,由于土地归政府所有,个人与组织租用土地的年限也不过50-70年。宁夏也不例外,这很容易导致酒庄管理者焦虑,乃至出现葡萄采摘管理要屈就于物流安排这样的情况。但毕竟葡萄酒酿造是个慢性产业,从葡萄的种植培育到造就成熟的老葡萄藤需要很多年,国外几百年的酒庄之所以能成为老字号,其中的时间积淀是关键。同时,葡萄酒文化的培育是塑造葡萄酒企业品牌的重头戏,放慢脚步、守得住寂寞仍旧是所有国内葡萄酒的死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