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中行!”在金融稳定委员会(下称FSB)宣布中国银行入选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后,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微博上如此感慨。带引号的恭喜,或许道出了很多人对中行入选的感受——喜忧参半。
“不管是从金融稳定委员会定的五个标准来看,还是从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来看,中国银行的入选都是可以理解的。正面效应是提高其知名度以及在市场上的影响力。”11月7日,浦发银行风险政策管理部总经理兼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办公室主任赵先信表示。
他指出,中行的入选也会带来额外的成本,因为系统重要性银行有额外资本要求,相当于对这些在金融系统稳定中贡献度更高的机构征收托宾税,银行的融资压力会增大。
“至于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就取决于中行的管理能力。这更像是一个助推器,促使中行进一步深化机制改革,推动业务多元化,使得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副其实。”他认为。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战略管理部副总经理宗良则表示,中行入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名单,机遇是更便于开拓市场,降低融资成本;挑战是将需要更多资本,期待也高了。“机遇总体大于挑战,中行应努力做好。只能向前,不能后退。”
名与实的距离
“中国银行上榜,比较高兴,毕竟是发展经济体的唯一代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兴国家。”宗良表示。
11月4日,FSB在法国戛纳发布全球29家具有系统性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名单,包括高盛、摩根大通、花旗等国际知名大型银行,其中有17家来自欧洲,8家来自美国,4家来自亚洲。除了中国银行之外,亚洲另外3家均来自日本。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设计,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标准包括五类指标,平均每种给予20%的权重。这五类指标分别是:银行规模、与其他银行的关联性、在某类业务或市场中的可替代性,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以及复杂性。
在此之前,到底是资产规模最大的工行还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行会入选,外界猜测颇多。截至2010年末,中行海外资产总额达23283亿元人民币,海外净利润为239亿元人民币,是中国海外资产规模最高的银行。
据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国际通用银行风险控制标准《巴塞尔协议III》,到2013年,全球金融机构的最低核心资本充足率将提高至7%。刚刚结束的G20峰会同意,要求那些具有全球系统重要性的银行从2016年起,用三年时间逐步达到附加核心资本要求,其附加资本相当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例1%-2.5%。不过FSB并未明确指出这29家银行具体的附加资本比例。
赵先信表示,对于入选的西方银行而言,金融稳定委员会定的五个标准基本都是符合的,确实属于系统重要性银行,长期以来它们也利用这样的市场地位,通过放大全球金融市场风险来获取额外收益,对它们要求更高的资本也不会改变它们的超额收益。
中行“中彩” 入选系统重要性银行喜忧参半
“对于中国银行而言,如果严格按照金融稳定委员会的五个标准,实际上还算不上真正具有系统重要性,比如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不可替代性以及复杂性都还很不够。如果说划入系统重要性银行后要承担更多的成本,那中行应做的就是让自己真正变成一家系统重要性银行,这样才能获得与成本提高相匹配的超额收益,也算是‘物超所值’。”赵先信称。
下一家入选者是工行?
据外媒报道,根据初步评估,花旗集团、汇丰控股、摩根大通、法国巴黎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可能需要2.5%的额外资本金,美国银行、巴克莱和德意志银行将归为2%这一类,瑞银、高盛、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瑞士信贷、摩根士丹利和纽约梅隆银行很可能需要1.5%的额外资本,名单中的其余15家银行包括中行将面临1%的额外资本金要求。
中行三季报显示,截至2011年9月末,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92%,资本充足率为12.84%,均超过中国监管层的最低要求。
短期来看,中行的资本补充压力还不会显现出来,但长期而言无疑仍是挑战。这或许亦是中资大行在评选系统重要性银行时普遍比较“低调”的原因。
此前,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公开表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在全球业务中发挥大的影响,而工行在海外的盈利业务比重一般都在5%以内,其海外业务还没占到足够大比重之前,不应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而再加上一份额外的资本要求。
不过,工行近两年已加快海外扩张步伐。截至6月末,工行海外经营网络覆盖到29个国家和地区,境外机构总数达220家;海外资产达1038亿美元,占比4.5%,盈利6.44亿美元,占比3.8%。该行计划五年内令海外业务盈利占比达10%。
“工行作为规模最大的银行,随着海外业务的扩张,有一天也可能入选系统重要性银行,但不一定就在下一次。”赵先信预计。
他表示,毕竟中国资本还是管制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以人民币业务为主,“即便中国银行业出现巨额不良贷款,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到底会有多大呢?恐怕受到最大冲击的还会是国内市场,所谓‘肉烂在锅里’。总体而言,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影响力还不够,要真正成为系统重要性银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